很黄很暴力?电竞为何不被奥运看好
从去年开始,笔者认识的一位体育媒体从业者突然对游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就让我和他讲讲国内游戏产业的现状、今后的发展趋势等等。聊过几次之后笔者便发现,原来是这位媒体人居安思危,虽然眼下他还有着不错的职位和收入,但有感于行业前景扑朔迷离,加上身边的前辈先一步跨入电竞领域完成了创业融资的第二春,心里难免有些跃跃欲试。在他的理解中,电子竞技产业和职业体育有着颇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如果说我国的体育产业已经由过去的政策扶植变成了市场导向,那么电子竞技则是在市场飞速发展之后得到了政策的肯定,下一步势必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来让这个社会新兴产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总之他对电竞的态度就是两个字:看好。
不光是他,其他行业同样“看好”电子竞技的也大有人在,从最基础的网吧老板、借助新媒体平台疯狂吸金的直播主、希望为电竞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校,到有实力自主开发产品的游戏厂商、制定政策吸引电竞相关资本入驻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从产业布局高度进行规划的大厂商和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组织都对电子竞技产业给予了物质上的投资及精神上的肯定,最后,高歌猛进的电子竞技披金戴银,踌躇满志地敲响了奥林匹克那布满橄榄枝和世界纪录的庄严大门。
然后被奥组委主席巴赫的一席话拒之门外……
玩家们对此倒是表现得情绪稳定,大都是一副荣辱不惊的反应,套用相声表演中捧哏演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去你的吧!”
尽量做到以德服人——巴赫的双重标准
“我们主张的是没有歧视,没有暴力并与人类之间和平共处,这与部分宣扬暴力,爆炸与杀戮的电子游戏主旨不符。因此,我们要与这类游戏划清界限。那些反应现实世界中真实体育项目的电子竞技游戏,比如足球和篮球等等,或许会被奥委会考虑到其中。”这是奥组委主席巴赫先生对于电子游戏能否入选奥运会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
巴赫之所以会发表如此言论,个人认为除了其奥林匹克掌门人光环附体发言自带权威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既混淆了电子竞技与传统游戏的区别,也对电竞参与者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一方面,巴赫认为电子竞技就是把传统游戏中带有暴力成分的PVE变成了PVP,即便其中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规则与对抗方式,但是只要存在直观的暴力——无论射向对手的是子弹还是闪电球,奥林匹克都理应与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同一段话的后半部分,巴赫之所以表示足球、篮球游戏“或许会被考虑到其中”,则是出于这类游戏在形式上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体育项目,起码看上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作为玩家当然会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站在巴赫所处的位置来看,他代表的是奥组委这个要全权负责现代奥林匹克相关事项的无国界机构所要树立的形象以及该形象传播出去的价值观。和某些追求极端暴力表现的游戏相比,主流的电竞类游戏厂商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弱化了游戏中的暴力表现,但是出于真实性必须要保留的部分也几乎不可能再进行更多妥协,这些举动在主流社会的保守派眼中看来,《CS:GO》等FPS游戏就和百无禁忌的《GTA》成了“一丘之貉”,考虑到奥林匹克已经不得不应对来自同性恋团体施加的压力,“通过奥林匹克改变主流社会对游戏认知”的艰巨工作就显然不在奥组委的待办事物清单上了。
至于巴赫言辞中对足球、篮球游戏的“网开一面”更像是一种外交辞令,首先这两类游戏的核心受众群体都是球迷或者广义上的体育爱好者,作为奥组委主席如果发言抵制他们喜欢的游戏肯定不是个正确的选择;其次,奥运年的相关授权游戏本身也是奥运会商业开发的一部分(比如《马里奥与索尼克在北京奥运会》),否定这类游戏相当于主办方拆赞助商的台;最后则是巴赫心里大概也清楚这类游戏无论玩家还是厂商主观上都没有将其加入奥运会的愿望,欧冠比赛的场边广告、封面球星的代言以及相关球队、元老球星的授权才是他们真正的战场。
所以巴赫代表奥组委拒绝电竞的言论虽然有区别对待的嫌疑,但还是其对目前形势判断过后的一种取舍,“取”的是奥运会继续保持用传统体育的准入标准去审核后来者,“舍”掉的,或者说暂时不寻求的当然就是电竞乃至整个玩家阵营这个数量庞大、消费能力亦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不过因为奥组委依然有足够的底气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让那些大型跨国公司送上巨额支票只为把自己的LOGO填满每一座比赛场馆,让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有资本可以反抗那些用自己的成绩刷政绩的官员,或许奥运会早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我们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炫耀人类不屈的盛会了。
虚拟的暴力与真实的对抗,哪一种更危险?
无论是传统体育还是电子游戏,对抗都是竞技最核心,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以外,在一些极限运动里还升级了“更危险、更要命”的技能,吸引着人们去挑战。
包含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必然会带有一些暴力的成分,不用说拳击、摔跤本身作为一种技击术需要攻击进而打倒对手才能获得最终胜利,足球、篮球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运动也对选手的身体对抗强度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美国人对冰球、美式足球的狂热也来源于美利坚尚武的传统(学生时代有过赴美留学经历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感触),受伤在运动员眼里或许早已是家常便饭,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比赛方式往往能获得来自观众的热烈掌声,包括裁判规则的尺度也要兼具保护运动员和保持比赛的流畅程度,平时野球场上被人碰一下就立刻哭爹喊娘信心十足地爆一句“规了!”的“自带裁判者”更是令人反感的存在。
但是上述这些赛场里真实的对抗并不会让人产生对现实中关于伤害的联想(个别运动员的情况比较极端,这里就不做谈论了),而游戏,具体来说就是以枪械射击为主的FPS游戏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部分舆论的质疑与反对,虽然在那些深受战乱侵袭的地方人们根本没有玩FPS的条件,挥舞鼠标的绝大多数玩家也都清楚按键与扳机的区别,但是只要存在表现形式上的联想,这种具有年龄限制的虚拟暴力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因为奥林匹克的象征物不仅有橄榄枝,还有和平鸽。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便只是在隔着屏幕的虚拟世界里,奥组委也一定不愿意看到朝鲜代表团选手和韩国代表团选手用枪互射对方,如果真这样的话岂止是政治上不正确,简直就有煽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嫌疑了。
赛会制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
“它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组织形式,缺乏必要的纪律性,同时也没有自己的行业监管措施,彼此之间缺乏统一标准。打个比方,总得有人来保证这些电竞选手上场之前没有服用过兴奋剂吧。”相比于双标的准入标准,巴赫关于组织制度的一席话让支持电竞申奥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起电子竞技与其产业之间的关系。
这是巴赫从更加职业化、制度化的角度对发展迅猛的电子竞技在组织性方面所提出的质疑,其实也是电子竞技始终需要直面的先天商业化与后天竞技性的矛盾。虽然在组织相对完善的职业体育领域也一直存在各种争议,比如体育爱好者早已见怪不怪的“巨星哨”、“干爹哨”、“伪装成抽签的内定”,以及巴赫对电子竞技直接提出质疑但是自己也没有解决完全的兴奋剂问题,甚至早就已经跑在前面,致力于尽快渗透到电子竞技领域的体育博彩行业。总之只要是人为组织并有人参与的活动,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总统大选,就会存在规则以外可操作的利益空间。
玩家们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分得很清楚,一边是自己业余生活的兴趣爱好,希望自己从中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边是急不可耐的商人们成天琢磨着如何在这个梦幻岛上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如今游戏业界最具规模的职业电竞赛大多由游戏厂商一手包办,其组织运作的方式也必然围绕产品宣传展开,荣誉与梦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留住老玩家、吸引新玩家,从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获得更高的边际效益。如果说电子竞技所憧憬的职业体育是用商业手段包装并拿来贩卖的体育赛事和运动精神,那么电子竞技产业则刚好相反,它是给一件商品赋予了传统体育的某些价值观与意义,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推广。
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使得电子竞技的组织工作始终受到来自厂商的直接管制,尽管从目前来看电竞赛事不可能脱离游戏厂商单独存在,但是不妨后退一步,如果能跳出单纯赛会制的形式,由各个厂商联合起来,通过派遣并选举委员的方式成立一个专门的电竞赛事组织机构(类似NBA或者英超那样的联盟委员会,制定章程的同时也可以兼顾豪门球队和相对平民球队的利益),对主流电竞游戏进行统一包装和赛事安排,经过整合的优势资源将更加有利于出售转播权,招揽广告主和开展各类商业活动进行盈利,盈利资金除了保证组织的正常发展运营以外,各厂商也能获得相应的分成。更重要的是委员会可以帮助游戏厂商根据实际情况用游戏的规律解决游戏的问题(比如针对游戏更新的问题,可以固定一个比赛用版本,市场上则更新另一个市售版本),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质疑“一个游戏能火几年?不符合运动规律啊。”“这游戏也配叫做电竞?”等等无聊的问题。
结语
说真的,尽管自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笔者还是非常羡慕这个时代的电竞玩家们,人数这么多,市场这么大,还总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了让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摇旗呐喊。
主流社会承认新生事物的标准是简单易懂,“电竞”两个字远比“第九艺术”好理解多了,更何况还有“钱”这个不需要指名道姓的守序中立者。只是希望电竞和传统游戏的割裂不要因为更多功利成分的加入而进一步加剧,我们也不要再把游戏产业误会成为国争光,促进就业的提款机了,毕竟类似这样的误会,已经毁掉了太多美好的事物。
标签: